12月1日,由人文学院石榴花读书堂和《石榴花》杂志主办的石榴花大讲堂第58讲在南四教学楼104教室成功举办。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艺老师携新书《感逝集》《家法》作精彩报告。本次讲堂由人文学院黄修志教授担任主持,张炜文学研究院李士彪教授参与讨论,吸引了众多校内师生热烈参与。

刘晓艺老师温文尔雅,古学深厚,学贯中西,从辞章之学、食货学派、家法等三大方面展开讲述。刘老师通过《感逝集序》的吟诵视频引入主题,介绍了山东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及对鲍思陶先生的回忆。刘老师传承鲍先生的章黄辞章之学,她强调辞章之学中诗法、诗格的重要性。她述及自己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留学经历,谈起与导师陶晋生、鲍家麟教授夫妇的交游往事,阐释了陶希圣与《食货》杂志、食货学派的诞生及治学特点,笑说“中国近代史是发生在自己师门的一部历史”。最后,刘老师提出“做什么样的以文证史”和“什么是家法”两个问题,引发同学们深思,她激励大家“将时间的眼光放长、放远,将文史的畛域打破、打通,将语言的宝剑磨光、磨利”。

在讨论环节,李士彪老师高度评价了刘老师的报告,他询问刘老师最受影响的五本书,分别是《人间词话》《八月炮火》《中国古典诗歌创造论》《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十六世纪的财政与税收》,又请刘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三本书,分别是《重访新批评》《小批评集》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随后,三位老师围绕着“大学生如何写旧体诗”“考研的困境与突围”“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育”“跨专业学习”等问题,结合个人求学、治学体悟,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回应了同学们的踊跃提问。

据悉,石榴花大讲堂是人文学院新型学生社团石榴花读书堂的系列活动之一,秉承“打开一扇窗,照进一道光”的人文精神和跨学科、跨文化、跨层次的通识教育,与石榴花小讲坛、石榴花观书会、石榴花书评随笔大赛、《石榴花》杂志、石榴花访修营、石榴花学术调研课题、石榴花阅读推广服务基地等活动一脉相承,旨在探索“新文科”教育的新模式,构建“新文科师生阅读研究共同体”。今后,石榴花读书堂将继续秉承“石榴花精神”,以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为中心,系统谋划,创新转化,以更优更新的活动服务全校师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文学院 撰稿:于蕊 审核:于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