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艳华,鲁东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在18年的教育工作中,不忘初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书育人,学生智慧的启发者
任教18年来,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工作的第一要任,担任本科生、研究生共8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常见的生活实例讲解抽象的语言学理论,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先后指导11名本科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3名本科生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本科生的学业指导老师,鼓励学生考研,2022-2024三年间,指导的18名本科生有11名学生分别考取211/985高校研究生。
二、关爱学生,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深受学生喜欢。刚入职的时候,学生都亲切地喊“徐姐”,现在学生都喊“徐妈”。不管学生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我,我都会倾力相助。我班有一个淄博的学生家庭特别困难,考上江南大学的研究生,因为学费想放弃读研,我几次跟这个学生沟通,鼓励她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如果是因为学费的原因,我愿意帮她出学费;还有一名学生的爸爸在船上劳作时突发意外身亡,我自掏腰包,给学生600块钱作为生活补贴;疫情期间,班上一名在外租房的女生被社区要求居家隔离,我马上去超市买吃的给学生送去,生怕学生在家挨饿……同学们之间经常开玩笑说:“有困难,找徐姐,准没错,她是我们的守护神。”
三、立德树人,班级学风的引领者
入职18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特别注重班风、学风建设,多举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班会、团会制度,定期召开班会、团会,并做详细的会议记录,每学期主题班会活动次数均在十次以上;新冠疫情期间,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新路径,线上播放微党课等网络教育作品,线下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疫情防控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等主题讨论,充分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级风尚。所带班级考研率一直高于平行班级,尤其汉语言1802班在校期间连续两次荣获“红旗团支部”“优良学风班”、山东省高等学校“先进班集体”,考研率40%,其中1名同学被香港大学录取,8名同学被中央民族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目前所带的汉语言2201班荣获“五星团支部”“优良学风班”等荣誉称号,本年度所带班级学生荣获校级以上奖励43项。
四、守正创新,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育人新模式。作为汉语言专业负责人期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以育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道德与职业态度、解决行业复杂问题的能力、专业通用能力。
以上措施成效显著,主讲的《语料库语言学》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并在2020年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撰写的《鲁东大学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五、学高为师,科研工作的奋斗者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不忘自己肩负的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添砖加瓦的使命,始终以陶行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激励自己,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培训。2014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首批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培训会,加强跟全国各高校同行的学习与交流;2018年下半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学,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工作18年来,一直在科研的路上奋力前进,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6部,为国家语委呈报咨政报告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