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由文学院石榴花读书堂、《石榴花》杂志以及贝壳文学社联合主办的石榴花大讲堂第41讲暨“贝壳说”第3期在线上成功举办。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以“谈谈方法:从文学经验到知识生产”为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吸引了校内外近200名师生聆听与讨论。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亢世勇教授在线莅临指导,文学院周燊、黄修志老师参与讨论。
张怡微老师主要围绕“知识生产与学术表达”、“个人知识、对话点与有效的学术生产”和“文学经验的多元实现方式”三个部分依次展开,层层递进。在第一部分,张老师引导大家重视“问题意识”,认为学术论文的本质是知识生产。她以学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研究为例,分析了知识生产的种种始源及文本互涉,阐释了“海派文学”的语义变迁。在第二部分,她以现代散文研究的例子阐释了学科交叉互通的研究趋势,指出我们要加强问题导向,通过改变过去的默识惯性,反思现有学术知识,确立研究的对话点,并进行多方研讨。在第三部分,张老师阐述了虚构小说与非虚构小说的区别,说明了文学创作形式的不同,详细分析了散文、小说、非虚构写作和民族志写作的特点,并在散文创作方面提出诸多宝贵建议。
亢世勇教授高度评价了张怡微老师融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报告,他介绍了我校传承久远的红色文脉和“鲁大作家群”,简述了鲁东大学与复旦大学在人才培养和师资交流方面的渊源,诚挚邀请王安忆、张怡微老师莅临我校交流指导。同时,他希望同学们认真体悟张怡微老师提倡的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以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研究成果传承鲁东大学红色基因和红色文脉,同时也希望石榴花大讲堂继续保持跨学科、跨文化、跨层次的特色,为鲁大新文科建设贡献力量。
在与谈讨论环节,周燊老师引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高度赞扬了张老师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她表示张老师的讲座将作家思维和学术研究融为一体,启发了文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发问意识,激励我们在文学之路上,不仅只是飞向太阳,也要学会避开风雨。黄修志老师结合自身文史研究经验及张怡微老师的几部作品,补充阐释了“问题意识”、学科交叉融通和多元视角审视的重要性,鼓励大家以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契机,追寻更高质量的心灵生活。
据悉,石榴花大讲堂是文学院新型学生社团石榴花读书堂的系列活动之一,秉承“打开一扇窗,照进一道光”的人文精神和跨学科、跨文化、跨层次的通识教育,与《石榴花》杂志、石榴花小讲坛、石榴花观书会、石榴花书评随笔大赛、石榴花访修营、石榴花学术调研课题、石榴花阅读推广服务基地等活动一脉相承,旨在探索“新文科”教育的新模式,构建“新文科师生阅读研究共同体”。今后,石榴花读书堂将继续秉承“石榴花精神”,以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为中心,系统谋划,创新转化,以更优更新的活动服务全校师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学院 撰稿:王佳 巩智颖 王佳楠 审核:崔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