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人文学院2024年7月成立,集粹原鲁东大学文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的优质办学资源,承继90余年的红色基因、文史特色、历史积淀,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和高质量育人。著名作家吴伯箫、何其芳、臧克家、马少波、萧平,语言学家罗竹风、张志毅,民俗学家山曼,知名历史学者李永璞、李衡眉等曾在此弘文励教。
学科与专业建设
学院本科教育成效显著,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历史学(师范类)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开始招生,2010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全省首批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2007年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专业1989年开始招生,2009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研究生教育
学院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199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历史)、国际中文教育三个领域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27名、副教授32名,博士学位教师77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人才工程专家5名,省智库高端人才4名,齐鲁文化英才专家1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
平台建设
学院围绕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史两个学科,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推进新文科建设。建有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辞书编纂与术语协调研究基地、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思想研究院”等平台,拥有国家级学会“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汉语言文学专业—
卓越语文教师的摇篮
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全省首批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文学创作文脉绵延、国学修养潜细入深、语文教育薪火相传的专业特色,以张炜、矫健为杰出代表的“鲁东大学作家群”享誉文坛。
培养目标: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服务国家和山东省基础教育需求,致力培养具有优秀思想政治素质、开阔视野、丰富学科知识、出色教学能力和持久发展能力的卓越语文教师。
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大学写作。
毕业去向:在学校或科研机构从事语文教学或研究工作;在党政机关、传媒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如政府宣传部门、文化管理机构、报刊杂志社、新闻出版机构、影视文化公司、互联网站、对外交流机构等从事语言文字工作。
—汉语言专业—
全国汉语言专业的佼佼者
汉语言专业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招生,2007年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本专业面向产业,突出应用,产学研相结合,在语言资源开发应用和辞书编纂出版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23年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公布的中国一流专业排名中,鲁东大学汉语言专业全国排名并列第三,为五星级专业。
培养目标: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应用型教学与产学研结合,培养有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扎实、学科基础宽厚、学术视野开阔以及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
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文信息处理、汉字学等。
毕业去向:在教育、出版、传媒、科研机构等机关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教学、语言文字管理、语言应用及语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每年有30至40%学生继续深造,考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或赴国(境)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历史学专业—
优秀历史教师的摇篮
学院历史学本科专业是鲁东大学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2015年以来多年被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列为四星级高水平专业。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历史学分中国史、世界史、国学等模块和方向,设置20余门特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
培养目标: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扎实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学历史教师。
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史学概论、史料学、中国历史文选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高,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具有作风踏实、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等优点,能够胜任教学第一线工作,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教学能手和优秀教育管理者。部分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编进入政府机关或者文博科研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工作,约30%-4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科研情况
学院聚焦服务国家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对接山东省文化“两创”需求,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3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74项;获批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6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CSSCI论文70余篇,出版著(译)作近百部。学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百余人次,发表期刊论文五百余篇,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5篇,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6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5篇。
学生工作情况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富有深厚人文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为主线,创建15个专业特色社团,实施“志愿服务”“文学创研”“专业实践”三大类实践活动,赋能学生全面成长。在以往的办学历史中,曾培养出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志民、著名作家矫健,全国优秀教师李鸣琴、张美萍等一批教学能手和优秀教育管理者,以及一批博士研究导师和学者。荟萃200余名师生作家的鲁大作家群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近5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田家炳杯”全国教育硕士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等比赛中屡获金奖、一等奖。
党建情况
学院党委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力实施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一融双高”。其中1个支部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3个支部先后被评为“鲁东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鲁东大学样板支部”。
学院将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校训精神,践行“严谨、精益、卓越”质量文化,持续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