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现设有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2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字学(1998年)、中国古代文学(2003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6年)、中国古典文献学(2006年)、文艺学(2006年)等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汉语言文字学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近八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申报并获批了6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国家语委(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语言与文学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本学科目前已成为培养定位准确、学科方向齐全、人员结构合理、课程和教学体系完善、学术交流活跃、科学研究成果丰富、特色较为显著的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等级。本学科已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六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均良性发展;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通各方向间壁垒,形成学科合力,打造出较为鲜明的特色。
(1)语言学科强调文理交叉、产研结合。依托国家语委(教育部)汉语辞书中心和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方向围绕中文信息处理、语障治疗与康复、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深入拓展,厚植语言基础研究,并开展语言应用研究,主动服务语言产业和经济发展。
(2)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方向充分整合,依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东北亚研究院和胶东文化研究院,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东亚儒学研究、齐鲁与胶东古代文献搜集与整理,深入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规律及回馈价值,以及现代海外“中国形象”形塑问题,服务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和“文化走出去”的总体战略要求。
(3)回应现实挑战,探究当下文艺前沿难题。现当代文学与文艺学方向均立足当前文艺实践,注重“全球化”“现代化”语境的构建,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经验探究西方文论中国化规律,消费语境中文艺消费及新媒体文艺创造,语图之争、语图互文的运行机制,生态智慧、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地域文化与张炜文学创作等问题,推动和繁荣文艺理论建设。
本学科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1名,截止2018年9月底教授16名、副教授19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37 人,占73%;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5%;海外经历教师1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师资队伍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教师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9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后期资助、外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43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101万元,纵向经费达977万元。2013-2017年,年师均科研项目1项,年师均科研经费3.74万元,年师均纵向经费3.26万元,技术转让收入61万元。
本学科科研成果丰富,近五年在《文学遗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刊物发表论文362篇,其中SSCI收录3篇,EI核心与索引13篇,CSCD期刊6篇,CSSCI收录73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各类专著、词典、教材60多部,其中专著39部,另有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9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10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山东省第六届“刘勰文艺评论奖”1项。
目前,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全体教师正在加倍努力,为争创山东省一流学科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