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语文)(招生代码045103)是鲁东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个重要招生领域。目前仅招收全日制研究生。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语文课程专任教师。
二、我院培养历史
学科教学(语文)是在本校师范类中文专业60多年的本、专科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三五”“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及反观研究”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语言与文学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两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为依托,办学基础雄厚。
本领域有近20年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历史。2006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再招收在职研究生。自2021年开始,停止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本领域在2011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合格评估中获得“优秀”的好成绩,2016年顺利通过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水平评估,2018年又顺利通过了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三、师资队伍
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生专业学位)目前共有导师共30人,其中校内导师16人、校外兼职导师2人、校外合作导师12人。校内导师队伍中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入选2人、山东省本科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美育专家资源库入库专家2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3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管理人员1人,3位老师指导的论文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论文。
四、培养方式及年限
(一)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 年。
(二)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和补修课四个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应修满的总学分数不少于42 学分。补修课以考试通过为准,不计学分。
(三)培养方式
立足实践,以中学语文教师职业需求为导向,搭建课程学习与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的培养平台,努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双向转化。主要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本领域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采取案例教学、课堂研讨、模拟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本领域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同时,成立导师组,导师组由校内导师与具有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的中学高级教师组成,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四)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主要采取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形式进行。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含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技能比赛、微格教学、课例分析)、校外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其中教育实习含教育调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实务等。实践教学采用分阶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一般在实践基地进行。本专业领域注重实践教学活动,与省内多所中学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建设有8个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家级示范基地1个。
劳动教育不少于20小时,主要包括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实践劳动,将劳动教育与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相结合,通过开展科研助手、学科服务、社会调查和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的劳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专题研究论文、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的工作环节包括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重复率检测(全覆盖)、答辩。
五、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
本领域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持续强化内涵建设,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位论文3篇、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
多年来,本领域全日制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到基础教育单位担任一线语文教师。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很快成长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