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2年修订)
所属学院:文学院 标准学制:4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大类: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代码:050101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适用年级:自2021级开始执行 专业负责人:袁向彤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脉绵延,特色鲜明。该专业历经山东省立莱阳乡师、胶东公学、莱阳师范语文科的孕育,于1958年成为专科专业,1984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6年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2019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著名作家何其芳、吴伯箫、萧平,词典学家罗竹风、张志毅,民俗学家山曼等先后在本专业执教。新时期以来,以张炜、矫健为杰出代表的“鲁东大学作家群”享誉文坛。“立足专业发展,校地联合,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本专业形成了文学创作文脉绵延、国学修养潜细入深、语文教育薪火相传的专业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要求,服务国家基础教育需求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造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和职业认同感、比较开阔的视野、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较好的语文教学能力、一定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良好的协作沟通能力、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的基层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等从事语文教学、教学研究或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毕业五年左右职业发展良好,成为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未来持续发展,成长为卓越教师。
毕业五年左右,本专业学生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同教师职业,自觉培育职业情感,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坚定的从教意愿,作“四有”好老师。
2.重视专业能力提升;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素养,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组织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相关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技能展开和优化教学。
3.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渗透育人目标,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贡献祖国的引路人。
4.形成自主学习习惯,进行自我管理;开阔国际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动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加强反思研究,提升教研能力。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动互助和协作学习体验,学会在学习共同体中进步。
三、毕业要求
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与综合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师德规范〕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遵守师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立德树人理念、依法依规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意愿和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怀,能够积极认识和评价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愿意细心、耐心地投入教学及班级管理。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以良好的身心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担当起引领学生品格锤炼、知识学习、创新实践的责任。
3.〔知识整合〕能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具有跨学科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和独特作用,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并能够进行整合。
4.〔教学能力〕能解读并运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方案,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三字”基本功、语文课件制作能力。能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学习为中心,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等实践活动。学会1-2门外语,能查阅与检索外文教育文献,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有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意识。
5.〔技术融合〕具有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6.〔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长与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协助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社会共同进行班集体建设,参与组织指导班级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
7.〔综合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用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特质,借助文学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全面育人;了解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在教育见习实习实践中,积极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掌握主题育德、社团育人的原则与策略,积累综合育人的实践经验。
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阶段路径,学会制定自身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10.〔反思研究〕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1.〔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教学研讨、第二课堂、科教融合等活动中,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能够与实习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有效沟通交流。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在校学习时间可为三至六年。学生提前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未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允许延期毕业(最长可为六年)。对有特殊原因、特殊困难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允许中断学习,进行休学或创业(停学),保留学籍,停学时间不计入在校学习年限。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等。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语文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技能训练;汉字与书写规范等。
八、课程结构与修读学分(时)要求
类别 |
学时 |
学分 |
学分比例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 |
796+2周 |
40 |
25.8% |
平台课 |
必修 |
64 |
2 |
1.3% |
专业教育课 |
必修 |
872+33周 |
52 |
33.5% |
选修 |
|
18 |
11.6% |
实践教育课 |
必修 |
/ |
36 |
23.2% |
素质拓展课 |
选修 |
48 |
3 |
1.9% |
通识通选课 |
选修 |
64 |
4 |
2.6% |
合计 |
|
1844+35周 |
155 |
100% |
九、毕业最低学分及分配
本专业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55,必修课学分为130,选修课学分为25、比例为16.1%,实践教学学分为55、比例为35.5%。
十、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进程
(一)必修课程设置及进程(共130学分)
课程 模块 |
课程 类别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考核 方式 |
开设 学期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共计 |
通识教育课程 |
公共 基础 课程 |
42202103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1 |
42202102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2 |
42202102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3 |
42202102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4 |
42202202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4 |
112021025 |
形势与政策 |
2 |
32 |
|
32 |
64 |
考查 |
1-8 |
142021006 |
大学英语1 |
2 |
32 |
|
|
32 |
考试 |
1 |
142021007 |
大学英语2 |
2 |
32 |
|
|
32 |
考试 |
2 |
142021008 |
大学英语3 |
2 |
32 |
|
|
32 |
考试 |
3 |
142021009 |
大学英语4 |
2 |
32 |
|
|
32 |
考试 |
4 |
332017010 |
大学体育(1) |
1 |
|
|
32 |
32 |
考查 |
1 |
332017011 |
大学体育(2) |
1 |
|
|
32 |
32 |
考查 |
2 |
332017012 |
大学体育(3) |
1 |
|
|
32 |
32 |
考查 |
3 |
332017013 |
大学体育(4) |
1 |
|
|
32 |
32 |
考查 |
4 |
522019026 |
军事理论 |
2 |
36 |
|
|
36 |
考查 |
1 |
522019027 |
军事技能 |
2 |
|
|
2周 |
2周 |
考查 |
1 |
112021033 |
国家安全教育 |
1 |
16 |
|
|
16 |
考查 |
1-8 |
272017016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1 |
112019028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1 |
112019029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2 |
112019030 |
创新创业基础(1)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3 |
112019031 |
创新创业基础(2)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4 |
小计 |
40 |
460 |
|
336+2周 |
796+2周 |
|
|
平台 课程 |
222021014 |
大学计算机 |
2 |
32 |
32 |
|
64 |
考试 |
2 |
小计 |
2 |
32 |
32 |
|
64 |
|
|
专业 教育 课程 |
专业 基础 课程 |
111811308 |
现代汉语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1-2 |
111811302 |
中国古代文学1-4 |
12 |
192 |
|
8周 |
192+8周 |
考试 |
1-4 |
111811303 |
中国现当代文学1-2 |
6 |
96 |
|
4周 |
96+4周 |
考试 |
1-2 |
111811309 |
大学写作 |
2 |
32 |
|
|
32 |
考试 |
1 |
111811310 |
应用写作 |
2 |
24 |
|
16 |
40 |
考试 |
2 |
小计 |
26 |
408 |
|
16+16周 |
424+16周 |
|
|
专业 核心 课程 |
111811304 |
古代汉语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3-4 |
111811305 |
文学概论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3-4 |
111821306 |
语言学概论 |
3 |
48 |
|
2周 |
48+2周 |
考试 |
3 |
111811307 |
外国文学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3-4 |
小计 |
15 |
240 |
|
14周 |
240+14周 |
|
|
教师 教育 课程 |
272017301 |
学校心理学 |
2 |
32 |
|
|
32 |
考试 |
2 |
272021302 |
教育学基础 |
2 |
32 |
|
|
32 |
考试 |
2 |
172018113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
1 |
16 |
|
|
16 |
考试 |
4 |
172021304 |
班主任工作艺术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3 |
112021305 |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共) |
1.5 |
16 |
|
16 |
32 |
考试 |
5 |
112021306 |
语文教学论 |
2.5 |
32 |
|
16 |
48 |
考试 |
5 |
112018321 |
师德与情怀教育* |
0 |
|
|
|
1周 |
考查 |
1-8 |
112018321 |
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 |
0 |
|
|
|
2周 |
考查 |
1-8 |
小计 |
11 |
144 |
|
64 |
208+3周 |
|
|
实践 教育 课程 |
112018317 |
普通话技能训练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1 |
112021318 |
汉字与书写规范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1 |
112021307 |
语文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微格教学) |
2 |
16 |
|
32 |
48 |
考试 |
5 |
112111312 |
书写技能训练与书法艺术 |
2 |
8 |
|
48 |
56 |
考查 |
2-5 |
172021303 |
现代教育技术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3 |
111811312 |
国学研读与诵读 |
3 |
16 |
|
64 |
80 |
考查 |
2-5 |
112017109 |
教育见习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6 |
112017110 |
教育实习 |
14 |
|
|
14周 |
14周 |
考查 |
6 |
112017111 |
教育研习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6 |
112017112 |
毕业论文 |
8 |
|
|
6周 |
6周 |
考查 |
8 |
111811317 |
写作实习 |
1 |
|
|
1周 |
1周 |
考查 |
2 |
112021032 |
劳动教育 |
0 |
|
|
32 |
32 |
考查 |
1-8 |
小计 |
36 |
72 |
|
240+25周 |
312+25周 |
|
|
(二)选修课程设置及进程(共25学分)
课程 模块 |
课程 类别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考核 方式 |
开设 学期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共计 |
专业教育课程 |
教师 教育 选修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选修不低于(4)学分(课组号:110101) |
172021409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172021410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72021411 |
家庭教育专题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172021412 |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共) |
1 |
16 |
|
|
16 |
考查 |
春 |
112017214 |
语文名师教学评析 |
1 |
10 |
|
12 |
22 |
考查 |
春 |
172018418 |
课堂管理艺术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172018420 |
微课设计与开发 |
0.5 |
8 |
|
|
8 |
考查 |
春 |
272017403 |
教育社会学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272021423 |
学与教的心理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272018425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小计 |
12.5 |
194 |
|
12 |
206 |
|
|
专业 限选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选修(6)学分(课组号:110102) |
111721418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7 |
美学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15 |
文学评论与写作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29 |
古代文学热点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33 |
当前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问题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36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小计 |
12 |
192 |
|
|
192 |
|
|
专业 任选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至少选修(8)学分(课组号:110103) 创意写作基地班学生必须选修带★的课程;文史哲融通基地班学生必须选修带▲号的课程。 |
111811439 |
创意写作与实践★ |
2 |
8 |
|
48 |
56 |
考查 |
秋 |
112111438 |
现代散文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11439 |
小说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40 |
诗歌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02 |
国际汉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01 |
东亚交流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15 |
中国古代文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16 |
中国文化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17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20 |
中国古代小说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21 |
古代诗歌流派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22 |
民间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23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28 |
唐宋词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07 |
传统文化与中华智慧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21430 |
《左传》导读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31 |
元白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04 |
东方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05 |
现当代欧美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6 |
比较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8 |
中国美学导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9 |
西方文论与美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14 |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名作选读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21430 |
中国现当代话剧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31 |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32 |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35 |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41 |
儿童文学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811405 |
语言调查理论与实践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秋 |
111712406 |
语言学专题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2413 |
办公自动化与电子公文处理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11438 |
汉语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11440 |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2421 |
社会语言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2407 |
词汇语义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11455 |
中文信息处理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24425 |
日语 |
2 |
32 |
|
|
32 |
考试 |
春 |
112124426 |
韩语 |
2 |
32 |
|
|
32 |
考试 |
春 |
小计 |
76 |
1176 |
|
80 |
1256 |
|
|
素质 拓展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至少选修(3)学分(课组号:110104)(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课程全部放在该模块) |
112121701 |
第二课堂 |
寒暑假社会实践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1-8 |
112121702 |
志愿服务与课外活动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1-8 |
112121703 |
创新创业训练 |
师范生技能大赛 |
2 |
|
|
|
|
考查 |
6 |
112121704 |
科教融合类 |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 |
2 |
16 |
|
16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705 |
唐宋城市文学研究 |
2 |
16 |
|
16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706 |
中国经学史 |
2 |
16 |
|
16 |
32 |
考查 |
秋 |
小计 |
10 |
48 |
|
48+4周 |
96+4周 |
|
|
通识教育课程 |
通识 通选 课程 |
从学校提供的通识通选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其中“四史”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分别不少于2学分(课组号:110105) |
(三)建议各学期修读学分分布
学年 |
一 |
二 |
三 |
四 |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建议修读学分 |
28 |
27 |
23 |
27 |
24 |
16 |
2 |
8 |
十一:说明
1.本专业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标准。
2.思政类: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负责。思政类课程共5门必修课,其中,形势与政策四年不断线,每学年考核一次,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成绩管理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课程,探索开设本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
军事与国家安全教育类:由保卫处统筹负责,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门课程,其中,《军事理论》涵盖国家安全教育要求的相关内容。
体育类:由体育学院统筹负责。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体育课程必修课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大三、四学年,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设自选课程,确保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大学外语类。由外国语学院统筹负责。大学英语开设四个学期,共8学分。
公共艺术类。由美育教学中心(艺术学院)统筹负责。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研究制定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组织教学,该类课程放在“通识通选”中,专门设置“公共艺术类”选修模块,每个学生至少取得2学分。
劳动教育类:由劳动教育中心统筹负责。统筹各学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应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实践教学特点与劳动教育内涵相结合,按照32学时要求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不计学分,达到规定劳动学时并通过考核者记为合格,考核结果于第8学期维护,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教育科学学院统筹负责。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通知精神,统筹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组织相关教师开展教学。
创新创业类:为加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由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统筹负责。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两门必修课,各2学分,共4学分。由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各学院授课,分别为48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32,各学院负责成绩管理。
3.《书写技能训练与书法艺术》第二学期以课堂形式组织教学并进行考查、录入成绩;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由任课教师组织每生提交“三字”作品,不少于三次,每学期分别考核,建立该课程过程考核档案袋并于第五学期录入成绩。
4.《国学研读与诵读》第二学期以课堂形式组织教学并进行考查、录入成绩;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由任课教师组织每生提交国学读书报告三次,每学期分别考核,建立该课程过程考核档案袋,第五学期统一选课,由各学院负责成绩管理。
5.师德与情怀教育、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课(课程名后加注“*”)不设学分,每学期由各学院自行组织,由学院邀请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举办“名师工作坊”,做“鲁东大讲堂(名校长讲座)”系列讲座,工作坊、讲座专题由各专业拟定,每年不少于四次,每生提交读书报告两次。持续加强对学生师德教育和教育情怀培养、师范生从业技能训练。该课程考核方式为提交报告,每学期考核一次,成绩管理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于第八学期统一录入。该课程需达到合格,学生方可获得毕业证。
6.写作实习在学期中间穿插进行,不停课。
7.毕业论文应在第六学期末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与题目,第七学期开始时完成论文大纲,进入写作,期末完成初稿,毕业前六周完成论文答辩。
8.专业实践课可课内外结合,课堂不足部分,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但任课教师必须做出详细的规划与安排,期末考核学生必须提供相应的成果。
9.课程名后加注“(共)”字的属于校地(企)合作共建课程。
10.带星号的为创新实践性质课程,按学校和学院创新成果和学分核定标准执行。
11.可以充抵选修课的学分累计不超过4学分,学生取得语文教育创新实践、创作与创意创新实践、国学与传统文化践行实践、语言研究与应用创新实践的突出成果,如获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诗词大会、全国和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等重要奖项(根据《鲁东大学学生创新工作管理办法》认定),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前三位),参与教师国家级课题,考取各类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经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学院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记入学分。
【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本轮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说明:
为形成符合专业实际和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使培养目标能够充分反映本专业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建议意见,文学院于2021年7月6日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组,讨论和布置了对2018版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培养目标进行优化的具体举措。
本轮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依据《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绩效考评办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鲁东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基础教育专家、一线中学教师、地方教育局、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课教师、国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著名学者、其他行业人士等的调查结果,吸收了各方面的有益建议进行修改。
本轮次培养方案修订吸纳优秀中学一线教师、中学教学管理工作者为专家组成员,并专门听取了国内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内外专家的建议。
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相继召开了教师、低年级在校学生(2019、2020级)、正在实习的在校生(2018级本科生)、历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并随机对相关人士进行咨询、访谈,对上述层面人员和单位大范围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调研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等。从1月6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组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最后在对往届毕业生、在校生、中学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反复修改,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了本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于学校办学定位与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本次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增加了包括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活动参与在内的素质拓展课程,学科竞赛、科教融合类课程在内的创新创业课程。按照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将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课程化,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第二课堂课程化包括实践课程中素质拓展活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科教融合活动。把师范生综合素养、思维、品格的提升放在了更为显著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十二:附件
1.毕业要求对应培养目标矩阵图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2.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表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师德规范〕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遵守师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立德树人理念、依法依规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
1.1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实践、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能够认同和遵守师德规范,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培育立德树人理念,愿意做“四有”好教师。 |
1.3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与政策,了解国家和地方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 |
2〔教育情怀〕具有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意愿和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怀,能够积极认识和评价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愿意细心、耐心地投入教学及班级管理。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以良好的身心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担当起引领学生品格锤炼、知识学习、创新实践的责任。 |
2.1能够认同语文教师工作的价值,采取支教、志愿服务等试,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愿意弘扬鲁东大学“红烛”精神,投身中学语文教育事业。 |
2.2能够通过阅读、欣赏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涵养品格,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通过组织经典诵读、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动师范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涵养教育情怀。 |
2.3保持身心健康,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创新。 |
3〔知识整合〕能够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具有跨学科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和独特作用,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并能够进行整合。 |
3.1能够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
3.2具有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相关知识及其他跨学科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和独特作用,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并能够进行整合。 |
4〔教学能力〕能解读并运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方案,进行多元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三字”基本功、语文课件制作能力。能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学习为中心,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 ,进行学习评价等实践活动。学会1-2门外语,能查阅与检索外文教育文献,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有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意识。 |
4.1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获得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踊跃参加演讲、辩论、诵读、汉字书写、国学等语言文学类比赛。 |
4.2能解读并运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方案,进行多元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
4.3能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学习为中心,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等实践活动。 |
4.4学会1-2门外语,能查阅与检索外文教育文献,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有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意识。 |
5〔技术融合〕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
5.1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 |
5.2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
6〔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长与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协助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社会共同进行班集体建设,参与组织指导班级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 |
6.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长与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 |
6.2能够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协助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社会共同进行班集体建设,参与组织指导班级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 |
7〔综合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挖掘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用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特质,借助文学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全面育人;了解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在教育见习实习实践中,积极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了解主题育德、社团育人的原则与策略,积累综合育人的实践经验。 |
7.1理解学科育人价值,挖掘学科中的德育素材。 |
7.2学会用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特质,借助文学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全面育人 |
7.3在教育见习实习实践中,积极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了解主题育德、社团育人的原则与策略,积累综合育人的实践经验。 |
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阶段路径,学会制定自身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8.1了解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阶段路径,学会制定自身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发展规划。 |
8.2养成课堂自主参与课外自主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
9.1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 |
9.2采取赴境外高校交流、赴境外中小学见习实习、国外线上课堂与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展师范生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 |
10〔反思研究〕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
10.1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 |
10.2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 |
10.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
11〔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教学研讨、第二课堂、科教融合等活动中,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能够与实习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有效沟通交流。 |
11.1能够在教学研讨、第二课堂、科教融合等活动中,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
11.2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能够与实习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有效沟通交流。 |
3.课程体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图
序号 |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 |
师德 规范 |
教育 情怀 |
知识 整合 |
教学 能力 |
技术 融合 |
班级 指导 |
综合 育人 |
自主 学习 |
国际 视野 |
反思 研究 |
交流 合作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4.1 |
4.2 |
4.3 |
4.4 |
5.1 |
5.2 |
6.1 |
6.2 |
7.1 |
7.2 |
7.3 |
8.1 |
8.2 |
9.1 |
9.2 |
10.1 |
10.2 |
10.3 |
11.1 |
11.2 |
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M |
M |
*H |
|
|
M |
|
H |
|
|
|
|
|
|
|
|
|
M |
|
|
|
|
|
|
|
|
|
|
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M |
|
|
|
M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H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M |
|
|
|
|
|
|
H |
|
|
|
|
|
|
|
|
|
M |
|
|
|
|
|
|
M |
|
|
|
5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H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形势与政策 |
*H |
M |
M |
|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大学英语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L |
|
8 |
大学体育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军事理论 |
M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10 |
军事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11 |
国家安全教育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
|
|
|
|
*H |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3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
M |
|
*H |
|
|
|
|
|
|
|
|
|
|
|
|
|
|
L |
H |
|
|
|
H |
|
|
|
|
14 |
创新创业基础 |
|
|
|
|
M |
|
|
|
|
|
|
|
|
|
|
|
|
|
|
|
M |
|
|
M |
|
M |
M |
|
15 |
劳动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 |
|
16 |
大学计算机 |
|
|
|
|
M |
|
|
|
|
|
*H |
|
H |
H |
|
|
|
|
|
|
|
|
|
|
|
|
|
|
17 |
现代汉语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18 |
中国古代文学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19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0 |
大学写作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1 |
应用写作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2 |
古代汉语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3 |
文学概论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4 |
语言学概论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5 |
外国文学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6 |
学校心理学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教育学基础 |
|
*H |
M |
M |
|
M |
|
H |
|
|
|
H |
|
|
*H |
|
|
|
|
|
|
|
|
M |
|
|
|
|
28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
M |
H |
M |
M |
|
M |
|
|
|
|
|
|
|
|
|
|
|
|
|
H |
|
|
|
|
|
|
|
|
29 |
班主任工作艺术 |
M |
M |
|
M |
|
M |
|
|
|
|
|
|
|
|
*H |
*H |
M |
|
|
|
|
|
|
|
|
|
|
M |
30 |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共) |
M |
M |
|
M |
|
|
*H |
M |
|
*H |
M |
M |
|
|
|
|
|
*H |
|
|
|
|
|
|
M |
|
|
|
31 |
语文教学论 |
|
*H |
|
M |
|
|
H |
*H |
M |
*H |
*H |
H |
|
|
|
|
|
*H |
|
H |
M |
|
|
|
M |
|
|
|
32 |
师德与情怀教育 |
M |
H |
|
*H |
|
M |
|
|
|
|
|
|
|
|
|
|
M |
|
|
|
*H |
|
|
|
*H |
|
|
|
33 |
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 |
M |
M |
|
|
|
|
|
|
|
*H |
|
|
|
|
|
|
|
|
|
|
*H |
|
|
|
*H |
|
|
M |
34 |
教育社会学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M |
M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
教育研究方法 |
|
|
|
L |
|
|
|
|
|
|
|
|
|
|
|
|
|
|
|
|
|
H |
|
|
M |
|
|
|
37 |
家庭教育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
|
|
|
38 |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共)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
|
39 |
语文名师教学评析 |
|
H |
|
M |
|
|
|
|
|
H |
H |
|
|
|
|
|
|
|
|
|
|
H |
|
|
|
|
|
|
40 |
课堂管理艺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41 |
微课设计与开发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M |
|
42 |
学与教的心理学 |
|
|
|
L |
|
M |
|
|
|
|
|
H |
|
|
|
|
|
|
|
M |
H |
|
|
L |
M |
|
|
|
43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
M |
|
|
|
H |
|
|
|
|
|
|
|
|
|
*H |
*H |
|
|
M |
H |
|
|
|
|
|
|
|
44 |
普通话技能训练 |
|
L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M |
45 |
汉字与书写规范 |
|
|
|
|
|
|
|
|
*H |
|
|
|
|
|
|
|
|
|
L |
|
|
|
|
|
|
|
|
|
46 |
语文教学技能综合训练 |
|
|
|
|
|
M |
|
|
|
H |
*H |
|
|
|
|
|
|
|
|
|
H |
|
|
|
|
|
|
|
47 |
书法艺术与书写技能训练 |
|
|
|
|
|
|
|
|
H |
|
|
|
|
|
|
|
|
|
L |
|
|
|
|
|
|
|
|
|
48 |
现代教育技术 |
|
|
|
|
*H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M |
|
49 |
国学研读与诵读 |
|
|
|
|
H |
|
|
H |
|
|
|
|
|
|
|
|
|
H |
H |
|
|
|
|
|
|
|
M |
|
50 |
写作实习 |
M |
|
|
|
|
|
H |
M |
|
|
|
|
|
|
|
|
|
|
|
|
|
|
|
|
|
|
*H |
M |
51 |
教育见习 |
M |
H |
|
H |
|
H |
H |
H |
|
H |
H |
M |
|
|
H |
|
|
H |
*H |
|
|
|
|
|
|
*H |
*H |
M |
52 |
教育实习 |
M |
H |
|
*H |
|
H |
H |
H |
|
H |
H |
H |
M |
M |
H |
H |
*H |
H |
*H |
|
|
|
|
|
M |
*H |
*H |
*H |
53 |
教育研习 |
M |
H |
|
H |
|
H |
H |
H |
|
H |
H |
H |
|
|
|
|
|
|
|
|
|
|
|
*H |
H |
*H |
H |
M |
54 |
毕业论文 |
M |
H |
|
M |
H |
|
H |
H |
|
|
|
*H |
|
|
|
|
|
|
|
|
|
|
|
M |
H |
H |
|
|
55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6 |
美学概论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7 |
文学评论与写作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8 |
古代文学热点研究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9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60 |
当前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问题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61 |
创意写作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2 |
现代散文理论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3 |
小说理论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4 |
诗歌理论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5 |
东亚交流史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H |
|
|
M |
H |
|
66 |
国际汉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H |
|
|
M |
H |
|
67 |
中国古代文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68 |
中国文化概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69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0 |
中国古代小说概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1 |
古代诗歌流派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2 |
民间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3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4 |
唐宋词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5 |
传统文化与中华智慧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6 |
《左传》导读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7 |
元白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8 |
东方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9 |
现当代欧美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0 |
比较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1 |
中国美学导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2 |
西方文论与美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3 |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名作选读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4 |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5 |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6 |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7 |
中国现当代话剧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8 |
儿童文学概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9 |
语言调查理论与实践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0 |
语言学专题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1 |
办公自动化与电子公文处理 |
|
|
|
|
|
|
M |
|
|
|
H |
|
H |
H |
|
|
|
|
|
|
|
|
|
|
|
|
|
|
92 |
汉语史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3 |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 |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H |
|
|
|
M |
|
94 |
社会语言学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5 |
词汇语义学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6 |
中文信息处理 |
|
|
|
|
|
|
|
|
|
|
H |
|
H |
H |
|
|
|
|
|
|
|
|
|
|
|
|
|
|
97 |
韩语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H |
H |
98 |
日语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H |
H |
99 |
寒暑假社会实践 |
|
H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H |
100 |
志愿服务与课外活动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 |
|
|
|
|
|
|
H |
H |
|
|
|
|
|
|
|
|
|
|
|
|
M |
|
|
M |
M |
H |
H |
M |
102 |
唐宋城市文学研究 |
|
|
|
|
|
|
H |
H |
|
|
|
|
|
|
|
|
|
|
|
|
M |
|
|
M |
M |
H |
H |
M |
103 |
中国经学史 |
|
|
|
|
|
|
H |
H |
|
|
|
|
|
|
|
|
|
|
|
|
M |
|
|
M |
M |
H |
H |
M |
104 |
艺术导论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 |
音乐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6 |
美术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7 |
影视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8 |
戏剧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9 |
舞蹈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10 |
书法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11 |
戏曲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注:*H为强支撑课程中的重点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组成员:(按姓氏音序排列)
行业专家:
陈晓明教授(北京大学)、魏建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吴伟平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郑杰文教授(山东大学)
基础教育专家:
李红梅(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牛麦燕(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秦凤珍(鲁东大学)、孙贞锴(福山区崇文中学)、孙忠华(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周春梅(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跨学科专家:
高吉波(《新农村瞭望》杂志社总编辑)、朱立秋(自由职业,作家)、王秀梅(山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王惠正(寰球书画艺术研究院,书法家)
学科专家:
胡晓清(鲁东大学)、董希文(鲁东大学)、张成良(鲁东大学)、冯海霞(鲁东大学)、黄修志(鲁东大学)、袁向彤(鲁东大学)、车红梅(鲁东大学)、贾小瑞(鲁东大学)、徐润拓(鲁东大学)、张传东(鲁东大学)
主管校长:曲荣君 教务处长:杨振光 院长:胡晓清 专业负责人:袁向彤
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2年修订)
所属学院:文学院 标准学制:4
学科门类:文学 专业大类: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代码:050101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适用年级:自2021级开始执行 专业负责人:袁向彤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脉绵延,特色鲜明。该专业历经山东省立莱阳乡师、胶东公学、莱阳师范语文科的孕育,于1958年成为专科专业,1984年升格为本科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6年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2019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著名作家何其芳、吴伯箫、萧平,词典学家罗竹风、张志毅,民俗学家山曼等先后在本专业执教。新时期以来,以张炜、矫健为杰出代表的“鲁东大学作家群”享誉文坛。“立足专业发展,校地联合,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本专业形成了文学创作文脉绵延、国学修养潜细入深、语文教育薪火相传的专业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要求,服务国家基础教育需求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造就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和职业认同感、比较开阔的视野、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较好的语文教学能力、一定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良好的协作沟通能力、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的基层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等从事语文教学、教学研究或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毕业五年左右职业发展良好,成为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未来持续发展,成长为卓越教师。
毕业五年左右,本专业学生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同教师职业,自觉培育职业情感,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坚定的从教意愿,作“四有”好老师。
2.重视专业能力提升;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素养,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组织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相关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技能展开和优化教学。
3.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渗透育人目标,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贡献祖国的引路人。
4.形成自主学习习惯,进行自我管理;开阔国际视野,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动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加强反思研究,提升教研能力。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动互助和协作学习体验,学会在学习共同体中进步。
三、毕业要求
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与综合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师德规范〕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遵守师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立德树人理念、依法依规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意愿和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怀,能够积极认识和评价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愿意细心、耐心地投入教学及班级管理。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以良好的身心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担当起引领学生品格锤炼、知识学习、创新实践的责任。
3.〔知识整合〕能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具有跨学科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和独特作用,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并能够进行整合。
4.〔教学能力〕能解读并运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方案,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三字”基本功、语文课件制作能力。能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学习为中心,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等实践活动。学会1-2门外语,能查阅与检索外文教育文献,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有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意识。
5.〔技术融合〕具有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6.〔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长与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协助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社会共同进行班集体建设,参与组织指导班级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
7.〔综合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用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特质,借助文学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全面育人;了解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在教育见习实习实践中,积极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掌握主题育德、社团育人的原则与策略,积累综合育人的实践经验。
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阶段路径,学会制定自身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10.〔反思研究〕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11.〔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教学研讨、第二课堂、科教融合等活动中,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能够与实习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有效沟通交流。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在校学习时间可为三至六年。学生提前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未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允许延期毕业(最长可为六年)。对有特殊原因、特殊困难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允许中断学习,进行休学或创业(停学),保留学籍,停学时间不计入在校学习年限。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等。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语文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技能训练;汉字与书写规范等。
八、课程结构与修读学分(时)要求
类别 |
学时 |
学分 |
学分比例 |
公共基础课 |
必修 |
796+2周 |
40 |
25.8% |
平台课 |
必修 |
64 |
2 |
1.3% |
专业教育课 |
必修 |
872+33周 |
52 |
33.5% |
选修 |
|
18 |
11.6% |
实践教育课 |
必修 |
/ |
36 |
23.2% |
素质拓展课 |
选修 |
48 |
3 |
1.9% |
通识通选课 |
选修 |
64 |
4 |
2.6% |
合计 |
|
1844+35周 |
155 |
100% |
九、毕业最低学分及分配
本专业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55,必修课学分为130,选修课学分为25、比例为16.1%,实践教学学分为55、比例为35.5%。
十、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进程
(一)必修课程设置及进程(共130学分)
课程 模块 |
课程 类别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考核 方式 |
开设 学期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共计 |
通识教育课程 |
公共 基础 课程 |
42202103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1 |
42202102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2 |
42202102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3 |
42202102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4 |
42202202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40 |
|
16 |
56 |
考试 |
4 |
112021025 |
形势与政策 |
2 |
32 |
|
32 |
64 |
考查 |
1-8 |
142021006 |
大学英语1 |
2 |
32 |
|
|
32 |
考试 |
1 |
142021007 |
大学英语2 |
2 |
32 |
|
|
32 |
考试 |
2 |
142021008 |
大学英语3 |
2 |
32 |
|
|
32 |
考试 |
3 |
142021009 |
大学英语4 |
2 |
32 |
|
|
32 |
考试 |
4 |
332017010 |
大学体育(1) |
1 |
|
|
32 |
32 |
考查 |
1 |
332017011 |
大学体育(2) |
1 |
|
|
32 |
32 |
考查 |
2 |
332017012 |
大学体育(3) |
1 |
|
|
32 |
32 |
考查 |
3 |
332017013 |
大学体育(4) |
1 |
|
|
32 |
32 |
考查 |
4 |
522019026 |
军事理论 |
2 |
36 |
|
|
36 |
考查 |
1 |
522019027 |
军事技能 |
2 |
|
|
2周 |
2周 |
考查 |
1 |
112021033 |
国家安全教育 |
1 |
16 |
|
|
16 |
考查 |
1-8 |
272017016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1 |
112019028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1 |
112019029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2 |
112019030 |
创新创业基础(1)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3 |
112019031 |
创新创业基础(2)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4 |
小计 |
40 |
460 |
|
336+2周 |
796+2周 |
|
|
平台 课程 |
222021014 |
大学计算机 |
2 |
32 |
32 |
|
64 |
考试 |
2 |
小计 |
2 |
32 |
32 |
|
64 |
|
|
专业 教育 课程 |
专业 基础 课程 |
111811308 |
现代汉语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1-2 |
111811302 |
中国古代文学1-4 |
12 |
192 |
|
8周 |
192+8周 |
考试 |
1-4 |
111811303 |
中国现当代文学1-2 |
6 |
96 |
|
4周 |
96+4周 |
考试 |
1-2 |
111811309 |
大学写作 |
2 |
32 |
|
|
32 |
考试 |
1 |
111811310 |
应用写作 |
2 |
24 |
|
16 |
40 |
考试 |
2 |
小计 |
26 |
408 |
|
16+16周 |
424+16周 |
|
|
专业 核心 课程 |
111811304 |
古代汉语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3-4 |
111811305 |
文学概论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3-4 |
111821306 |
语言学概论 |
3 |
48 |
|
2周 |
48+2周 |
考试 |
3 |
111811307 |
外国文学1-2 |
4 |
64 |
|
4周 |
64+4周 |
考试 |
3-4 |
小计 |
15 |
240 |
|
14周 |
240+14周 |
|
|
教师 教育 课程 |
272017301 |
学校心理学 |
2 |
32 |
|
|
32 |
考试 |
2 |
272021302 |
教育学基础 |
2 |
32 |
|
|
32 |
考试 |
2 |
172018113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
1 |
16 |
|
|
16 |
考试 |
4 |
172021304 |
班主任工作艺术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3 |
112021305 |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共) |
1.5 |
16 |
|
16 |
32 |
考试 |
5 |
112021306 |
语文教学论 |
2.5 |
32 |
|
16 |
48 |
考试 |
5 |
112018321 |
师德与情怀教育* |
0 |
|
|
|
1周 |
考查 |
1-8 |
112018321 |
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 |
0 |
|
|
|
2周 |
考查 |
1-8 |
小计 |
11 |
144 |
|
64 |
208+3周 |
|
|
实践 教育 课程 |
112018317 |
普通话技能训练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1 |
112021318 |
汉字与书写规范 |
1 |
8 |
|
16 |
24 |
考查 |
1 |
112021307 |
语文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微格教学) |
2 |
16 |
|
32 |
48 |
考试 |
5 |
112111312 |
书写技能训练与书法艺术 |
2 |
8 |
|
48 |
56 |
考查 |
2-5 |
172021303 |
现代教育技术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3 |
111811312 |
国学研读与诵读 |
3 |
16 |
|
64 |
80 |
考查 |
2-5 |
112017109 |
教育见习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6 |
112017110 |
教育实习 |
14 |
|
|
14周 |
14周 |
考查 |
6 |
112017111 |
教育研习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6 |
112017112 |
毕业论文 |
8 |
|
|
6周 |
6周 |
考查 |
8 |
111811317 |
写作实习 |
1 |
|
|
1周 |
1周 |
考查 |
2 |
112021032 |
劳动教育 |
0 |
|
|
32 |
32 |
考查 |
1-8 |
小计 |
36 |
72 |
|
240+25周 |
312+25周 |
|
|
(二)选修课程设置及进程(共25学分)
课程 模块 |
课程 类别 |
课程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考核 方式 |
开设 学期 |
理论 |
实验 |
实践 |
共计 |
专业教育课程 |
教师 教育 选修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选修不低于(4)学分(课组号:110101) |
172021409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172021410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72021411 |
家庭教育专题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172021412 |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共) |
1 |
16 |
|
|
16 |
考查 |
春 |
112017214 |
语文名师教学评析 |
1 |
10 |
|
12 |
22 |
考查 |
春 |
172018418 |
课堂管理艺术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172018420 |
微课设计与开发 |
0.5 |
8 |
|
|
8 |
考查 |
春 |
272017403 |
教育社会学 |
1 |
16 |
|
|
16 |
考查 |
秋 |
272021423 |
学与教的心理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272018425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小计 |
12.5 |
194 |
|
12 |
206 |
|
|
专业 限选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选修(6)学分(课组号:110102) |
111721418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7 |
美学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15 |
文学评论与写作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29 |
古代文学热点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33 |
当前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问题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36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小计 |
12 |
192 |
|
|
192 |
|
|
专业 任选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至少选修(8)学分(课组号:110103) 创意写作基地班学生必须选修带★的课程;文史哲融通基地班学生必须选修带▲号的课程。 |
111811439 |
创意写作与实践★ |
2 |
8 |
|
48 |
56 |
考查 |
秋 |
112111438 |
现代散文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11439 |
小说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40 |
诗歌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02 |
国际汉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11401 |
东亚交流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15 |
中国古代文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16 |
中国文化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17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20 |
中国古代小说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21 |
古代诗歌流派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22 |
民间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23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28 |
唐宋词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07 |
传统文化与中华智慧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21430 |
《左传》导读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31 |
元白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04 |
东方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05 |
现当代欧美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6 |
比较文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8 |
中国美学导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09 |
西方文论与美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1414 |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名作选读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21430 |
中国现当代话剧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31 |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32 |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1435 |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441 |
儿童文学概论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811405 |
语言调查理论与实践 |
2 |
16 |
|
32 |
48 |
考查 |
秋 |
111712406 |
语言学专题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2413 |
办公自动化与电子公文处理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11438 |
汉语史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11440 |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1722421 |
社会语言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22407 |
词汇语义学 |
2 |
32 |
|
|
32 |
考查 |
秋 |
111711455 |
中文信息处理 |
2 |
32 |
|
|
32 |
考查 |
春 |
112124425 |
日语 |
2 |
32 |
|
|
32 |
考试 |
春 |
112124426 |
韩语 |
2 |
32 |
|
|
32 |
考试 |
春 |
小计 |
76 |
1176 |
|
80 |
1256 |
|
|
素质 拓展 课程 |
从下列课程中至少选修(3)学分(课组号:110104)(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课程全部放在该模块) |
112121701 |
第二课堂 |
寒暑假社会实践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1-8 |
112121702 |
志愿服务与课外活动 |
1 |
|
|
2周 |
2周 |
考查 |
1-8 |
112121703 |
创新创业训练 |
师范生技能大赛 |
2 |
|
|
|
|
考查 |
6 |
112121704 |
科教融合类 |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 |
2 |
16 |
|
16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705 |
唐宋城市文学研究 |
2 |
16 |
|
16 |
32 |
考查 |
秋 |
112121706 |
中国经学史 |
2 |
16 |
|
16 |
32 |
考查 |
秋 |
小计 |
10 |
48 |
|
48+4周 |
96+4周 |
|
|
通识教育课程 |
通识 通选 课程 |
从学校提供的通识通选课程中至少选修(4)学分,其中“四史”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分别不少于2学分(课组号:110105) |
(三)建议各学期修读学分分布
学年 |
一 |
二 |
三 |
四 |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建议修读学分 |
28 |
27 |
23 |
27 |
24 |
16 |
2 |
8 |
十一:说明
1.本专业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标准。
2.思政类: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负责。思政类课程共5门必修课,其中,形势与政策四年不断线,每学年考核一次,结果于第8学期报送,成绩管理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课程,探索开设本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
军事与国家安全教育类:由保卫处统筹负责,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门课程,其中,《军事理论》涵盖国家安全教育要求的相关内容。
体育类:由体育学院统筹负责。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体育课程必修课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大三、四学年,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设自选课程,确保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大学外语类。由外国语学院统筹负责。大学英语开设四个学期,共8学分。
公共艺术类。由美育教学中心(艺术学院)统筹负责。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研究制定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组织教学,该类课程放在“通识通选”中,专门设置“公共艺术类”选修模块,每个学生至少取得2学分。
劳动教育类:由劳动教育中心统筹负责。统筹各学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应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实践教学特点与劳动教育内涵相结合,按照32学时要求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不计学分,达到规定劳动学时并通过考核者记为合格,考核结果于第8学期维护,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教育科学学院统筹负责。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通知精神,统筹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组织相关教师开展教学。
创新创业类:为加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由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统筹负责。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两门必修课,各2学分,共4学分。由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各学院授课,分别为48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32,各学院负责成绩管理。
3.《书写技能训练与书法艺术》第二学期以课堂形式组织教学并进行考查、录入成绩;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由任课教师组织每生提交“三字”作品,不少于三次,每学期分别考核,建立该课程过程考核档案袋并于第五学期录入成绩。
4.《国学研读与诵读》第二学期以课堂形式组织教学并进行考查、录入成绩;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由任课教师组织每生提交国学读书报告三次,每学期分别考核,建立该课程过程考核档案袋,第五学期统一选课,由各学院负责成绩管理。
5.师德与情怀教育、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课(课程名后加注“*”)不设学分,每学期由各学院自行组织,由学院邀请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举办“名师工作坊”,做“鲁东大讲堂(名校长讲座)”系列讲座,工作坊、讲座专题由各专业拟定,每年不少于四次,每生提交读书报告两次。持续加强对学生师德教育和教育情怀培养、师范生从业技能训练。该课程考核方式为提交报告,每学期考核一次,成绩管理由学生所属学院负责,于第八学期统一录入。该课程需达到合格,学生方可获得毕业证。
6.写作实习在学期中间穿插进行,不停课。
7.毕业论文应在第六学期末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与题目,第七学期开始时完成论文大纲,进入写作,期末完成初稿,毕业前六周完成论文答辩。
8.专业实践课可课内外结合,课堂不足部分,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但任课教师必须做出详细的规划与安排,期末考核学生必须提供相应的成果。
9.课程名后加注“(共)”字的属于校地(企)合作共建课程。
10.带星号的为创新实践性质课程,按学校和学院创新成果和学分核定标准执行。
11.可以充抵选修课的学分累计不超过4学分,学生取得语文教育创新实践、创作与创意创新实践、国学与传统文化践行实践、语言研究与应用创新实践的突出成果,如获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诗词大会、全国和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等重要奖项(根据《鲁东大学学生创新工作管理办法》认定),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前三位),参与教师国家级课题,考取各类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经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学院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记入学分。
【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本轮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说明:
为形成符合专业实际和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使培养目标能够充分反映本专业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建议意见,文学院于2021年7月6日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组,讨论和布置了对2018版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培养目标进行优化的具体举措。
本轮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依据《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绩效考评办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鲁东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基础教育专家、一线中学教师、地方教育局、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课教师、国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著名学者、其他行业人士等的调查结果,吸收了各方面的有益建议进行修改。
本轮次培养方案修订吸纳优秀中学一线教师、中学教学管理工作者为专家组成员,并专门听取了国内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内外专家的建议。
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相继召开了教师、低年级在校学生(2019、2020级)、正在实习的在校生(2018级本科生)、历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并随机对相关人士进行咨询、访谈,对上述层面人员和单位大范围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调研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等。从1月6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组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最后在对往届毕业生、在校生、中学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反复修改,在“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了本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于学校办学定位与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本次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增加了包括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外活动参与在内的素质拓展课程,学科竞赛、科教融合类课程在内的创新创业课程。按照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将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课程化,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第二课堂课程化包括实践课程中素质拓展活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科教融合活动。把师范生综合素养、思维、品格的提升放在了更为显著的位置,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十二:附件
1.毕业要求对应培养目标矩阵图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2.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表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师德规范〕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遵守师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立德树人理念、依法依规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
1.1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实践、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能够认同和遵守师德规范,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培育立德树人理念,愿意做“四有”好教师。 |
1.3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与政策,了解国家和地方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 |
2〔教育情怀〕具有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意愿和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怀,能够积极认识和评价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愿意细心、耐心地投入教学及班级管理。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以良好的身心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担当起引领学生品格锤炼、知识学习、创新实践的责任。 |
2.1能够认同语文教师工作的价值,采取支教、志愿服务等试,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愿意弘扬鲁东大学“红烛”精神,投身中学语文教育事业。 |
2.2能够通过阅读、欣赏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涵养品格,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通过组织经典诵读、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推动师范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涵养教育情怀。 |
2.3保持身心健康,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创新。 |
3〔知识整合〕能够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具有跨学科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和独特作用,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并能够进行整合。 |
3.1能够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
3.2具有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相关知识及其他跨学科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性地位和独特作用,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并能够进行整合。 |
4〔教学能力〕能解读并运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方案,进行多元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三字”基本功、语文课件制作能力。能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学习为中心,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 ,进行学习评价等实践活动。学会1-2门外语,能查阅与检索外文教育文献,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有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意识。 |
4.1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获得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踊跃参加演讲、辩论、诵读、汉字书写、国学等语言文学类比赛。 |
4.2能解读并运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合理设计中学语文教学方案,进行多元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
4.3能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以学习为中心,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等实践活动。 |
4.4学会1-2门外语,能查阅与检索外文教育文献,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有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意识。 |
5〔技术融合〕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 |
5.1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 |
5.2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
6〔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长与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协助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社会共同进行班集体建设,参与组织指导班级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 |
6.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长与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 |
6.2能够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协助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社会共同进行班集体建设,参与组织指导班级德育、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 |
7〔综合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挖掘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用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特质,借助文学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全面育人;了解校园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在教育见习实习实践中,积极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了解主题育德、社团育人的原则与策略,积累综合育人的实践经验。 |
7.1理解学科育人价值,挖掘学科中的德育素材。 |
7.2学会用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民族精神与艺术特质,借助文学文化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全面育人 |
7.3在教育见习实习实践中,积极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了解主题育德、社团育人的原则与策略,积累综合育人的实践经验。 |
8〔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阶段路径,学会制定自身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8.1了解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阶段路径,学会制定自身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发展规划。 |
8.2养成课堂自主参与课外自主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自主实践和自主研究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9〔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 |
9.1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 |
9.2采取赴境外高校交流、赴境外中小学见习实习、国外线上课堂与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展师范生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 |
10〔反思研究〕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
10.1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 |
10.2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 |
10.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
11〔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教学研讨、第二课堂、科教融合等活动中,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能够与实习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有效沟通交流。 |
11.1能够在教学研讨、第二课堂、科教融合等活动中,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掌握团队沟通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
11.2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能够与实习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及社区有效沟通交流。 |
3.课程体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矩阵图
序号 |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 |
师德 规范 |
教育 情怀 |
知识 整合 |
教学 能力 |
技术 融合 |
班级 指导 |
综合 育人 |
自主 学习 |
国际 视野 |
反思 研究 |
交流 合作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4.1 |
4.2 |
4.3 |
4.4 |
5.1 |
5.2 |
6.1 |
6.2 |
7.1 |
7.2 |
7.3 |
8.1 |
8.2 |
9.1 |
9.2 |
10.1 |
10.2 |
10.3 |
11.1 |
11.2 |
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M |
M |
*H |
|
|
M |
|
H |
|
|
|
|
|
|
|
|
|
M |
|
|
|
|
|
|
|
|
|
|
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M |
|
|
|
M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H |
*H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M |
|
|
|
|
|
|
H |
|
|
|
|
|
|
|
|
|
M |
|
|
|
|
|
|
M |
|
|
|
5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H |
*H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形势与政策 |
*H |
M |
M |
|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大学英语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L |
|
8 |
大学体育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军事理论 |
M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10 |
军事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11 |
国家安全教育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
|
|
|
|
*H |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3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
M |
|
*H |
|
|
|
|
|
|
|
|
|
|
|
|
|
|
L |
H |
|
|
|
H |
|
|
|
|
14 |
创新创业基础 |
|
|
|
|
M |
|
|
|
|
|
|
|
|
|
|
|
|
|
|
|
M |
|
|
M |
|
M |
M |
|
15 |
劳动教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 |
|
16 |
大学计算机 |
|
|
|
|
M |
|
|
|
|
|
*H |
|
H |
H |
|
|
|
|
|
|
|
|
|
|
|
|
|
|
17 |
现代汉语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18 |
中国古代文学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19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0 |
大学写作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1 |
应用写作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2 |
古代汉语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3 |
文学概论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4 |
语言学概论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5 |
外国文学 |
|
|
|
|
H |
|
H |
M |
|
|
|
|
|
|
|
|
H |
H |
|
|
M |
|
|
M |
|
M |
|
|
26 |
学校心理学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
教育学基础 |
|
*H |
M |
M |
|
M |
|
H |
|
|
|
H |
|
|
*H |
|
|
|
|
|
|
|
|
M |
|
|
|
|
28 |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
M |
H |
M |
M |
|
M |
|
|
|
|
|
|
|
|
|
|
|
|
|
H |
|
|
|
|
|
|
|
|
29 |
班主任工作艺术 |
M |
M |
|
M |
|
M |
|
|
|
|
|
|
|
|
*H |
*H |
M |
|
|
|
|
|
|
|
|
|
|
M |
30 |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共) |
M |
M |
|
M |
|
|
*H |
M |
|
*H |
M |
M |
|
|
|
|
|
*H |
|
|
|
|
|
|
M |
|
|
|
31 |
语文教学论 |
|
*H |
|
M |
|
|
H |
*H |
M |
*H |
*H |
H |
|
|
|
|
|
*H |
|
H |
M |
|
|
|
M |
|
|
|
32 |
师德与情怀教育 |
M |
H |
|
*H |
|
M |
|
|
|
|
|
|
|
|
|
|
M |
|
|
|
*H |
|
|
|
*H |
|
|
|
33 |
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 |
M |
M |
|
|
|
|
|
|
|
*H |
|
|
|
|
|
|
|
|
|
|
*H |
|
|
|
*H |
|
|
M |
34 |
教育社会学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M |
M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 |
教育研究方法 |
|
|
|
L |
|
|
|
|
|
|
|
|
|
|
|
|
|
|
|
|
|
H |
|
|
M |
|
|
|
37 |
家庭教育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
|
|
|
38 |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共)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
|
39 |
语文名师教学评析 |
|
H |
|
M |
|
|
|
|
|
H |
H |
|
|
|
|
|
|
|
|
|
|
H |
|
|
|
|
|
|
40 |
课堂管理艺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41 |
微课设计与开发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M |
|
42 |
学与教的心理学 |
|
|
|
L |
|
M |
|
|
|
|
|
H |
|
|
|
|
|
|
|
M |
H |
|
|
L |
M |
|
|
|
43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
M |
|
|
|
H |
|
|
|
|
|
|
|
|
|
*H |
*H |
|
|
M |
H |
|
|
|
|
|
|
|
44 |
普通话技能训练 |
|
L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M |
45 |
汉字与书写规范 |
|
|
|
|
|
|
|
|
*H |
|
|
|
|
|
|
|
|
|
L |
|
|
|
|
|
|
|
|
|
46 |
语文教学技能综合训练 |
|
|
|
|
|
M |
|
|
|
H |
*H |
|
|
|
|
|
|
|
|
|
H |
|
|
|
|
|
|
|
47 |
书法艺术与书写技能训练 |
|
|
|
|
|
|
|
|
H |
|
|
|
|
|
|
|
|
|
L |
|
|
|
|
|
|
|
|
|
48 |
现代教育技术 |
|
|
|
|
*H |
|
|
|
|
|
H |
|
|
|
|
|
|
|
|
|
|
|
|
|
|
|
M |
|
49 |
国学研读与诵读 |
|
|
|
|
H |
|
|
H |
|
|
|
|
|
|
|
|
|
H |
H |
|
|
|
|
|
|
|
M |
|
50 |
写作实习 |
M |
|
|
|
|
|
H |
M |
|
|
|
|
|
|
|
|
|
|
|
|
|
|
|
|
|
|
*H |
M |
51 |
教育见习 |
M |
H |
|
H |
|
H |
H |
H |
|
H |
H |
M |
|
|
H |
|
|
H |
*H |
|
|
|
|
|
|
*H |
*H |
M |
52 |
教育实习 |
M |
H |
|
*H |
|
H |
H |
H |
|
H |
H |
H |
M |
M |
H |
H |
*H |
H |
*H |
|
|
|
|
|
M |
*H |
*H |
*H |
53 |
教育研习 |
M |
H |
|
H |
|
H |
H |
H |
|
H |
H |
H |
|
|
|
|
|
|
|
|
|
|
|
*H |
H |
*H |
H |
M |
54 |
毕业论文 |
M |
H |
|
M |
H |
|
H |
H |
|
|
|
*H |
|
|
|
|
|
|
|
|
|
|
|
M |
H |
H |
|
|
55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6 |
美学概论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7 |
文学评论与写作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8 |
古代文学热点研究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59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60 |
当前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问题 |
|
|
|
|
M |
|
H |
*H |
|
|
|
|
|
|
|
|
|
|
|
|
*H |
|
|
H |
|
M |
M |
|
61 |
创意写作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2 |
现代散文理论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3 |
小说理论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4 |
诗歌理论与实践 |
H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H |
M |
|
65 |
东亚交流史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H |
|
|
M |
H |
|
66 |
国际汉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H |
|
|
M |
H |
|
67 |
中国古代文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68 |
中国文化概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69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0 |
中国古代小说概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1 |
古代诗歌流派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2 |
民间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3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4 |
唐宋词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5 |
传统文化与中华智慧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6 |
《左传》导读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7 |
元白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8 |
东方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79 |
现当代欧美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0 |
比较文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1 |
中国美学导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2 |
西方文论与美学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3 |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名作选读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
M |
|
|
M |
|
M |
M |
|
84 |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5 |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6 |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7 |
中国现当代话剧研究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8 |
儿童文学概论 |
|
|
|
|
|
|
M |
H |
|
|
|
|
|
|
|
|
|
M |
|
M |
M |
|
|
M |
|
M |
M |
|
89 |
语言调查理论与实践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0 |
语言学专题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1 |
办公自动化与电子公文处理 |
|
|
|
|
|
|
M |
|
|
|
H |
|
H |
H |
|
|
|
|
|
|
|
|
|
|
|
|
|
|
92 |
汉语史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3 |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 |
|
|
|
|
|
|
M |
|
|
|
|
|
|
|
|
|
|
|
|
|
|
|
H |
|
|
|
M |
|
94 |
社会语言学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5 |
词汇语义学 |
|
|
|
|
|
|
M |
|
|
|
|
|
|
|
|
|
|
|
|
M |
M |
|
|
M |
|
M |
|
|
96 |
中文信息处理 |
|
|
|
|
|
|
|
|
|
|
H |
|
H |
H |
|
|
|
|
|
|
|
|
|
|
|
|
|
|
97 |
韩语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H |
H |
98 |
日语 |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H |
H |
99 |
寒暑假社会实践 |
|
H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H |
100 |
志愿服务与课外活动 |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 |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承 |
|
|
|
|
|
|
H |
H |
|
|
|
|
|
|
|
|
|
|
|
|
M |
|
|
M |
M |
H |
H |
M |
102 |
唐宋城市文学研究 |
|
|
|
|
|
|
H |
H |
|
|
|
|
|
|
|
|
|
|
|
|
M |
|
|
M |
M |
H |
H |
M |
103 |
中国经学史 |
|
|
|
|
|
|
H |
H |
|
|
|
|
|
|
|
|
|
|
|
|
M |
|
|
M |
M |
H |
H |
M |
104 |
艺术导论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 |
音乐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6 |
美术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7 |
影视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8 |
戏剧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09 |
舞蹈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10 |
书法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111 |
戏曲鉴赏 |
M |
|
|
|
M |
|
H |
|
|
|
|
|
|
|
|
|
|
M |
|
|
|
|
|
|
|
|
|
|
(注:*H为强支撑课程中的重点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专家组成员:(按姓氏音序排列)
行业专家:
陈晓明教授(北京大学)、魏建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吴伟平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郑杰文教授(山东大学)
基础教育专家:
李红梅(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牛麦燕(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秦凤珍(鲁东大学)、孙贞锴(福山区崇文中学)、孙忠华(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周春梅(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跨学科专家:
高吉波(《新农村瞭望》杂志社总编辑)、朱立秋(自由职业,作家)、王秀梅(山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王惠正(寰球书画艺术研究院,书法家)
学科专家:
胡晓清(鲁东大学)、董希文(鲁东大学)、张成良(鲁东大学)、冯海霞(鲁东大学)、黄修志(鲁东大学)、袁向彤(鲁东大学)、车红梅(鲁东大学)、贾小瑞(鲁东大学)、徐润拓(鲁东大学)、张传东(鲁东大学)
主管校长:曲荣君 教务处长:杨振光 院长:胡晓清 专业负责人:袁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