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本科) 学制四年 历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扎实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适应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学历史教师。
历史沿革:历史学专业,可追溯至1976年政史系的历史专业,1986年成立历史系,1989年招收首届历史学本科学生,1995年专门史获批鲁东大学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历史学专业入选中国历史学50强,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在省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评估中列省属高校专业排名第二位,2015年起,连续多年被艾瑞深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列为四星级高水平专业,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2020年,中国现代史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
2000年获批专门史硕士点,2003年获批历史文献学硕士点,2006年取得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硕士点,2009年取得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点,2011年取得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1名,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54%;具有博士学位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1%;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智库高端人才1名、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1名、齐鲁文化英才专家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有校级教学名师2名、“我最喜爱的老师”2名、“最美教师”1名。
特色优势:
1.教学团队与创新团队并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被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虚拟教研室是省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拥有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思想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雷同创新中心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依托这些国家级、省级团队,建设了一支包括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的一流师资队伍。
2.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并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好理论课程改革创新,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2项省重点教改项目,《重视“四贯穿、四结合、四并举”,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学科专业建设》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与国家级社科社团,打造中国史一流课程群》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两年获得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校内二等奖。
3.国学素养与世界视野并重,突出传统文化优势。依托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思想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雷同创新中心以及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作,把国学素养融入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铸牢师范生传统文化底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华民族精神论》,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承、创新和传播的素养。
课程设置: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史学概论、史料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历史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学院分中国史、世界史、国学等模块和方向,设置20余门特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
教学实践平台:校内方面,开设必修实践课程,由教师指导微格教学、校内实习等;校外方面,与烟台、威海、青岛、潍坊、济南等多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中学等合作,建设历史学专业实践基地100多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等活动;校博物馆也是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与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和文旅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培养质量: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近年来,有15名学生在全国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比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多参加山东省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总决赛、山东省传统礼仪演绎大赛、山东省大学生传统礼仪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多项;获批国创训练计划项目19项,获批。近三年,本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考取率保持在80%以上。学生积极参与边远山区支教活动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多次被媒体报道。
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高,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具有作风踏实、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等优点,能够胜任教学第一线工作,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教学能手和优秀教育管理者。部分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事业编进入政府机关或者文博科研单位、新闻出版部门工作,约30%-4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